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灵一唐 728 — 76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8—762 【介绍】: 唐僧。
广陵人俗姓吴
九岁出家,及冠受具足戒。
馀杭宜丰寺。
禅诵之暇,辄赋诗歌。
朱放张籍皇甫曾等为尘外友,酬赠甚多。
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7—762 诗僧
俗姓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9岁出家,13岁削发。
扬州僧法慎学相部律,造乎精微。
初住越州会稽山南悬溜寺,常与僧友讨论佛教义谛。
后住扬州庆云寺,复住余杭宜丰寺。
曾著《法性论》,探究佛理。
工诗什,与当时诗人皇甫冉独孤及李纾朱放张继张南史陆羽严维皇甫曾徐嶷等为诗友,常相互唱和,过从颇频。
代宗宝应元年(762)十月,卒于杭州龙兴寺,36岁。
事迹见《毗陵》卷九《扬州庆云寺一公塔碑》、《宋高僧》卷一五。
其诗以写山林禅居生活与诸诗友酬寄赠送之作为多,诗风自然淳和,格律清畅,颇为人所称道,高仲武将其诗收入《中兴间气集》,刘禹锡称其为江左诗僧“导其源”(《澈上人文集纪》)。
有《灵一诗集》1卷,《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七》著录,今存,有明朱警刊《唐百家诗》本、清江标刊《唐人五十家小集》影宋书棚本,另有明抄《唐人诗集八种》本,分为上下二卷。
全唐诗》编其诗为1卷,凡42首又2句。
除一首与护国互见之诗外,皆为近体诗。
唐诗汇评
灵一727—762),俗姓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九岁出家,十三削发。
初师扬州法慎,后居若耶溪云门寺,又徙杭州宜丰寺。
李华朱放李纾张继皇甫冉张南史严维等为尘外之交,讲德论道,朗咏终日,酬和甚多。
终于杭州龙兴寺独孤及为撰塔铭。
有《灵一集》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广陵吴氏。
九岁即薙落。
弱冠受具。
遂习毗尼有成效。
家本货殖。
诸昆弟以侈靡相尚。
一独纳衣锡杖自若。
始从惟扬法𫺤师学相部律。
又依禅者隐空乾靖于会稽山南悬溜寺。
以讨论第一义谛。
或游庆云寺馀杭之宜丰寺。
而足迹不入俗姓之门。
天台道土潘志清。
襄阳朱放
南阳张继
安定皇甫曾
范阳张南史
吴郡陆迅。
东海徐嶷
景陵陆鸿渐
皆引分愿交。
扣襟尚友。
其所尤善者。
慧凝明幽灵祐昙一义宣
诚同门之三益。
住世之四衣矣。
然工辞章。
乐吟咏。
既著法性论。
或遇良辰胜境。
必掇笔申楮。
以遣兴趣。
好事者录之。
名间气集。
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
示灭于杭州龙兴寺
寿三十五。
弟子以遗命。
行阇维法。
树浮图。
以表其地。
左卫参军李纾
嘉兴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反。
相与悼梁木之坏。
虑陵谷之迁。
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
释灵一
姓吴氏
广陵人也。
神清气和方寸地虚。
与大和元精合其纯粹。
年肇九岁僻嫌朽宅决入梵园。
堕息慈之伦禀出家之制。
暨乎始冠受其具足。
学习无倦律仪是修。
示见谈笑。
明解脱。
示人文艺以诱世智。
初不计身中有我我中有身。
德全道成缘断形谢。
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
寂灭于杭州龙兴寺
春秋三十五。
凡满十五安居。
临终顾谓弟子行茶毗法树小浮图焉。
左卫参军李纾嘉兴县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及
相与悼梁木之既坏。
虑陵谷之当迁。
后之人礼应真之塔婆。
昧应真之德行。
故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也。
一家富货殖。
既而削发。
推千金之产。
悉让诸孤昆弟。
所取者惟纳衣锡杖。
自尔叩维扬法慎师学相部律。
造乎微而臻乎极。
友善者慧凝明幽灵祐会稽昙一晋陵义宣同门三益作者七人也。
一咳唾尘境继日经行。
宴坐必择山椒树下
初舍于会稽山南悬溜寺。
接禅者隐空乾靖讨论第一义谛。
或游庆云寺
复居馀抗宜丰寺。
寺邻生丹山
门对佳境囧然独往。
暴风偃山正智不动。
巨浪沃日浮囊不飘。
于是著法性论以究真谛。
此一之了语也。
每禅诵之隙辄赋诗歌事思入无间兴含飞动。
潘阮之遗韵江谢之阙文。
必能缀之。
无愧古人。
循循善诱门弟子受教若良田之纳膏雨焉。
一迹不入族姓之门。
天台道士潘志清襄阳朱放南阳张继安定皇甫曾范阳张南史吴郡陆迅东海徐嶷景陵陆鸿渐为尘外之友。
讲德味道朗咏终日。
其终篇必博之以文约之以修。
量其根之上下而授之药焉。
一居寺高隅。
初无井泉
一旦呀然而涌喷金砂之溜于庭之左右。
挹之弥清𣂏之无竭。
盖精至之感矣。
诗行于世。
有选其尤者入间气集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独孤及《扬州庆云寺一公塔碑》
灵一)肤清气和,方寸地灵,与自然妙有合其纯粹……骚雅之遗韵,陶、谢之缺文,公能缀之。
《宋僧传•灵一传》
灵一)思入无间,兴含飞动,潘、阮之遗韵,江、谢之阙文,必能缀之。
灵一)尤工诗,气质淳和,格律清畅……与皇甫昆季、严少府朱山人、彻上人等为诗友,酬赠甚多。
刻意声调,苦心不倦,骋誉丛林。
《唐诗品》
一公诗虽复剪刻,弥精律调,要之泓泛微波,未胜皎然,而净密之致,终当独步。
如“月影沉秋水,风声落暮山”,又“水容愁暮急,花影动春迟”,又“孤烟生暮景,远岫带春辉”,皆有雅思可采。
林居静僻,游心象外,固宜有尔,超悟会心,尚在烟花山水之间,未能了入真境。
灵一为)越中云门寺律师,持律甚严,以清高为世所推,尤善声诗,与刘长卿皇甫冉严维相倡和。
僧灌顶隋末唐初 561 — 63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1—632 【介绍】: 隋唐时僧。
义兴人俗姓吴字法云
有才藻,为智顗高足弟子,住天台山国清寺
隋炀帝曾为其设千僧斋,赐赏甚厚。
有《私记天台山智者词旨》及《义记》等。
全隋文·卷三十五
灌顶字法云俗姓吴义兴人
师事智顗,终天台国清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字法云
姓吴氏
其先常州义兴人
祖避地临海章安
遂居焉。
三月
而亡其父。
未能言。
母偶称佛法僧号。
敩之。
音句清辩。
家人惊异。
于是摄静寺拯法师
闻而叹曰。
此子非凡。
母因以非凡名之。
七岁使事拯为弟子。
所业日进。
年二十受具。
而誉益起矣。
逮乎拯终。
则当陈之至德初也。
天台智者顗公出涖光宅。
从之。
研绎观门。
频蒙印可。
陈祚告穷。
乃随智者
游历庐阜
久留江陵玉泉寺。
隋开皇十一年
炀帝以晋邸。
出镇维杨。
智者授王归戒。
俄旋台岭。
又从之。
十七年智者疾。
执侍如礼。
未几而智者告终。
奉遗命。
智者手书信物。
讣晋邸。
而教旨。
扬州总管府司马王弘
还山。
仍就山饭千僧。
以致追慕之意。
且规置国清寺
仁寿元年
晋王以太子嗣位。
入贺。
兼谢置国清。
诏遣散骑侍郎张乾威。
送还山。
仍赐帛三千疋。
毡三百领。
就山饭千僧。
又加饰其寺焉。
二年诏曰。
夏序炎赫。
道体休宜。
禅悦资神。
故多佳致。
近令慧日道场庄论二师。
讲净名经。
全用智者义疏。
判释经文。
禅师是大师高足。
法门委寄。
今遣延屈。
必蒙霈然。
并法华经疏。
随使入京也。
伫迟来仪。
书不尽意。
于是入
为留三夏
大业七年
上治兵涿野。
诏见行在所
贞观六年。
八月七日。
以疾终于国清寺
寿七十二。
先是谓弟子曰。
尝闻之弥勒经。
如来入灭。
香烟若云。
汝多烧香。
吾将去矣。
因垂戒诸子。
既而起立合掌。
如有所见而敬者。
且口称弥陀号云。
越九日
窆于寺之南山
姿性慈摄。
利物有方。
其村之人有病者。
其子奔驰求救。
方焚旃檀香转经。
病者闻香气辄愈。
且安洲乐安南岭尤奇秀。
每过则环视爱之。
叹曰恨不夷坦尔。
顾非可以匡众开讲乎。
未旬浃而白沙黄壤涌起如镜面。
尝讲涅槃于隶业寺。
钟鼓交作。
而海寇至。
干盾抢攘。
无惧色。
踞猊持麈自如。
而寇遽惊走。
盖皆是人长丈馀。
执戈戟以拟至。
佛垄诸徒。
石塔别须二石为户。
而弟子光英得石而厚丈。
漫举杖画其中曰。
如是乃可用。
则石应手裂为二。
施之于塔。
虽巧匠犹不之及。
法华于称心精舍。
吉藏法师
心服其记义。
遂散众东下。
餐禀其指。
智者之才辩。
能持之者。
而已。
故其录具在。
今不繁序。
碑则常州善寺沙门法宣文也。
释灌顶
字法云
俗姓吴氏
常州义兴人也。
祖世避地东瓯
因而不返。
今为临海章安焉父夭早亡。
母亲鞠养。
生甫三月
孩而欲名。
思审物类未知所目。
母夜称佛法僧名。
仍口敩。
音句清辩同共惊异。
因告摄静寺慧拯法师
闻而叹曰。
此子非凡。
即以非凡为字。
及年七岁还为拯公弟子。
日进文词。
玄儒并骛清藻才绮。
即誉当时。
年登二十。
进具奉仪
德瓶油钵弥所留思。
洎拯师厌世。
沐道天台
承习定纲罔有亏绪。
陈至德元年
智顗禅主出居光宅。
研绎观门频蒙印可。
逮陈氏失驭。
随师上江。
胜地名山尽皆游憩。
三宫庐阜九向衡峰
无不揖迹依迎访问遗逸。
后届荆部停玉泉寺
传法转化教敷西楚
开皇十一年
晋王作镇扬州
陪从智者戾止䢴沟。
居禅众寺。
法上将
日讨幽求。
俄随智者
东旋止于台岳。
晚出称心精舍开讲法华。
跨朗笼基超于云印。
方集奔随负箧屯涌。
吉藏法师
兴皇入室。
嘉祥结肆独擅浙东。
闻称心道胜意之未许。
求借义记寻阅浅深。
乃知体解心醉有所从矣。
因癈讲散众投足天台餐禀法华发誓弘演
至十七年智者现疾。
瞻侍晓夕艰劬尽心。
爰及灭度亲承遗旨。
乃奉留书并诸信物。
哀泣跪授。
晋王五体投地悲泪受。
事遵宾礼情敦法亲。
寻遣扬州总管府司马王弘
还山为智者设千僧斋置国清寺
即昔有晋昙光道猷之故迹也。
前峰佛陇寺号修禅。
在陈之日智者初建陇南十里
地曰丹丘
经行平正瞻望显博。
智者标基刊木。
欲建道场。
未果。
心期。
故遗嘱斯在。
王工入谷即事修营。
置臬引绳一依旧旨。
仁寿元年
晋王入嗣东巡本国。
万里川途人野毕庆。
以檀越升位寺宇初成。
出山参贺。
遂蒙引见。
慰问重叠酬对如响言无失厝。
臣主荣叹。
又遣员外散骑侍郎张乾威送还山寺。
施物三千段氎三百领。
又设千僧斋。
寺庙台殿更加修缉。
故丹青之饰乱发朝霞。
之岭奄同被锦。
斯寔海西之壮观也。
远符智者之言。
具如彼传。
仁寿二年下令延请云。
夏序炎赫道体休宜。
禅悦资神故多佳致。
近令慧日道场庄论二师讲净名经。
全用智者义疏判释经文。
禅师是大师高足。
法门委寄。
令遣延屈。
必希霈然。
并法华经疏。
随使入京也。
伫迟来仪书不尽意。
持衣负锡高步入宫。
三夏阐弘。
副君欣戴。
每至深契无不伸请。
并随问接对。
周统玄籍。
后遣信送还。
䞋遗隆倍。
大业七年
治兵涿野亲总元戎。
将欲荡一东夷用清文轨。
因问左右备叙轩皇。
先壮阪泉之戮暴。
后叹峒山之问道。
追思智者感慕动容。
下敕迎远至行所。
引见天扆叙以同学之欢。
又遣侍郎吴旻送还台寺。
尔后王人继至房无虚月。
纵怀丘壑绝迹世累。
定慧两修语默双化。
乃有名僧大德。
近城远方希睹三观十如及以心尘使性。
并拜首投身请祈天鼓。
皆疏瀹情性澡雪胸襟。
三业屡增二严无尽。
忽以贞观六年八月七日
终于国清寺房。
春秋七十有二。
初薄示轻疾无论药疗。
而室有异香。
临终命弟子曰。
弥勒经说。
佛入城日香烟若云。
汝多烧香。
吾将去矣。
因伸遗诫。
词理妙切。
门人众侣瞻仰涕零。
忽自起合掌如有所敬。
发口三称阿弥陀佛。
低身就卧累手当心。
色貌欢愉。
奄然而逝。
举体柔软。
暖经日尝有同学智晞
之亲度。
清亮有名。
先以贞观元年卒。
临终云。
吾生兜率矣。
见先师智者
宝坐行列皆悉有人。
惟一座独空。
云却后六年灌顶法师升此说法。
焚香验旨。
即慈尊降迎。
计岁论期。
不谬矣。
以其月九日窆于寺之南山
远近奔号諠震林谷。
化流嚣俗神用方。
村人于法龙。
去山三十馀里。
染患将绝众治不愈。
其子奔驰入山祈救。
为转法华经。
焚旃檀香。
病者虽远。
乃闻檀香入鼻。
应时痊复。
乐安南岭地曰安洲。
碧树青溪泉流伏溺人径不通。
留连爱玩。
顾而誓曰。
若使斯地夷坦。
当来此讲经。
曾未浃旬。
白砂遍涌平如玉镜以感通相显不违前愿。
仍讲法华金光明二部。
用酬灵意。
尝于章安摄静寺讲涅槃经。
值海贼上抄道俗奔委。
方挝钟就讲。
颜无慑惧。
贼徒麾幡诣寺。
忽见兵旗曜日持弓执戟人皆丈馀雄悍奋发。
群睹惊懅一时退散。
尝于佛陇。
讲暇携引学徒。
累石为塔。
别须二片用搆塔门。
弟子光英。
先以车运一石。
咸疑厚大。
更欲旁求复劳人力。
举杖聊撝。
前所运石飒然惊裂。
遂折为两段。
厚薄等均用施塔户。
宛如旧契。
若斯灵应其相寔多。
受业天台又禀道衡岳
三世宗归莫二。
若观若讲常依法华。
又讲涅槃金光明净名等经。
及说圆顿止观四念等法门。
其遍不少。
智者辩才云行雨施。
或同天网乍拟璎珞。
能持能领唯一人。
其私记智者词旨。
及自制义记。
并杂文等题目。
并勒于碑阴。
弟子光英。
后生标俊优柔教义。
国清寺众佥共纪其行。
树其碑于寺之门。
常州善寺沙门法宣为文。
其词甚丽。
见于别集。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琎隋末唐初 ? — 63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吴氏
杨州江都人
七岁依荣法师出家。
每从游履。
未尝敢离。
侍立夜深。
辄席地卧床下。
听采摄论。
即能讲说。
时辈大加嗟赏。
仁寿中
被诏入住禅定
𢹂俱。
及受具。
专精律部。
禀涉遵首二师阐演。
各二十馀遍。
故于摄论律部。
尤造微达奥。
人以为寄大乘而弘行范。
有未易以企及者。
大业之季。
四郊多垒
群盗鼓行而前。
莫之与抗。
禅定诸宿。
智谋勇力可任。
乃于昆池一庄。
设楼橹防拟。
一旦盗大至。
旌旗亘十里。
因尽屏战具。
备治肴膳。
躬诣营中。
延致凶党。
使饱啖酣饮乃已。
盗相谓曰。
此健道人何可负也。
仅取其牛十头而去。
行至中道。
复以还
贞观初
任云华寺上座。
未几。
徵为普光寺纲维。
八年冬卒。
寿五十馀。
若夫满德善智真懿敬道者
又皆之同学也。
慕义相朋。
多沦物故。
悲夫。
释慧琎
姓吴
杨州江都人也。
母怀之时。
即祛嗜欲。
辛腥俗味眇然不顾。
识者以为儿之所致。
身子矣。
及年七岁心慕缁徒。
道见沙门寻而忘返。
亲欣其信仰也。
遂放依荣法师而出家焉。
孝谨天然罔由师训。
随从奉敬初无乖越。
每从游履诸寺
一无敢出离。
便于所卧床下席地而伏。
斯例非一。
摄论大悟时伦。
即而讲说。
嗟赏者众。
谈吐清雅妙会物情。
于仁寿年中。
被召入于禅定。
及具戒后专精律仪。
听遵律师讲凡二十遍。
又听首律师数亦相及。
谦弱成治竖论不言。
讲扬摄论方敷律相。
时以其寄大乘而弘行范也。
大业末历郊垒多虞。
禅定一众雅推善能御敌。
乃总集诸处人畜。
普在昆池一庄。
多设战楼用以防拟。
独号令莫敢当锋。
时司群贼鼓行郊野。
所至摧殄无抗拒者。
兵临庄次。
意在诛荡。
登楼一望。
但见张旗十里。
乃收束弓刀反缚奴仆。
大设肴膳广开仓廪。
身先入阵劳问军主
引至庄中命令就坐。
既见盛设相与开颜。
各执手。
健道人也。
饱啖而旋。
惟取牛十头拟劳军士。
牵至中道复从乞。
以衔前顾皆用还之。
所以义宁之初通庄并溃。
惟有禅定如旧无损。
即深明机要善达开遮。
一人而已。
加又偏工巧性无施不可。
或庄严彩饰。
或丹青轮奂。
或裁缝服玩。
或驱策人物。
众兼四百通用推贤。
至于诵说戒经。
清音流靡。
由来怠堕者闻说戒皆来坐听。
竦耳峻坐畏其声止。
贞观之初任云花寺上座。
常弘摄论化开律部。
晚又下令徵入普光
纲理僧伦大小清穆。
八年冬终于此寺。
春秋五十馀矣。
时又有沙门满德善智真懿敬道者
所学慕义朋从。
慧悟天开谈说弘畅。
智博解深奥情欣护法。
懿导说有功化行多阻。
道抱素自资性存经史。
多从物故。
懿独存焉扬敷京辇。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无迹后唐 ? — 925年4月1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史氏
朔方人。
大中九年
十三岁。
乃捐俗。
依白草院法空大师落发。
咸通三年
获进戒于京师西明寺
既工讲贯。
复善琴书。
先是恒夫唐公。
尝镇朔方。
至是待以家僧。
为请于两街功德使
隶名西明寺
会诏迎真身于凤翔法门寺
右军副使张思广充赞导。
时上躬御法筵。
大悦。
宣赉稠厚。
光启中
归乡里。
以所传于京师
佛顶炽盛光降吉祥道场法。
为府帅韩公。
结坛脩设。
感致瑞应尤多。
晋景福中。
韩公奏请。
住持广福寺
塞垣之求受菩萨戒者。
日填拥。
梁贞明二年
中书令韩洙奏。
署号曰鸿远。
同光三年。
四月一日。
坐逝于丈室。
貌如生。
观者叹异。
中令命布漆以奉。
府从事薛昭。
纪其事于碑。
释无迹
姓史氏
朔方人也。
宣宗御宇佛法中兴。
大中九年年正十三决志舍家。
投白草院法空大师为弟子。
操执密缜拂攘嚣尘。
咸通三年用宾于京室。
得戒度于西明寺矣。
凡于百艺悉愿游焉。
慕定林威能画戴安道能琴。
我则讲贯之馀兼而综习。
先是唐恒夫尝作镇朔方。
后于辇下相遇。
以家僧之礼待焉。
盖知言行相高复能唱导。
闻恒夫白两街功德使
请隶西明寺
旋属懿宗皇帝于凤翔法门寺迎真身。
右宣副使张思广
充乎赞导。
悦怿上心宣赉稠厚。
光启中传授佛顶炽盛光降诸星宿吉祥道场法归本府。
府帅韩公闻其堪消分野之灾。
乃于鞠场。
结坛修饰。
而多感应。
景福中太尉韩公创修广福寺
住持。
皆以律范绳之。
塞垣閒求戒者必请为力生焉。
梁乾化丙子岁中书令韩公洙。
奏署师号曰鸿远欤。
后唐同光三年乙酉岁四月一日坐终于丈室。
筋骨如生风神若在。
蕃汉之人观礼称叹曰。
至德中当府龙兴寺有高士辩才坐亡。
遂漆布之。
乾宁元年府帅举奏。
敕谥曰能觉
师可不异时而同事哉。
中书令韩公命工布漆焉。
庄宗朝军府从事薛昭纪为碑颂德云。
后唐明州国宁寺𧦬光传 释𧦬光。
字登封
姓吴氏
永嘉人也。
唐史官左庶子兢之裔孙也。
幼舍家于陶山寺剃度。
居必介然不与常人交杂。
好自标遇慢易缁流
多作古调诗。
苦僻寡味。
得句时有得色。
长于草隶。
陆希声谪宦于豫章
光往谒之。
陆恬静而傲气居于舟中。
凡多回投刺且不之许接。
一日设方计干谒。
与语数四。
苦祈其草法。
而授其五指拨镫诀。
光书体当见酋健。
转腕回笔非常所知。
乃西上昭宗诏对御榻前书。
赐紫方袍。
后谒华帅韩建
荐号曰广利
自华下归故乡。
武肃王钱氏。
以客礼延之。
而性畔岸弗惬王情。
乃归甬东终焉。
有文集知音者所贵。
出笔法弟子从瑰。
温州僧正智琮。
皆得墨诀。
有朝贤赠歌诗。
吴内翰融罗江东隐等五十家仅成一集。
四明太守仰诠素重光高蹈。
躬为丧主理命令葬。
后三年西域焚之发棺俨若生相。
髭发爪皆长。
茶毗收舍利起小塔焉。
后唐长兴中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智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吴氏
怀安人
中年以白衣行头陀。
后依州之清净寺恒法师
落发受具。
始习惟识论。
或讥以滞于名相。
遽发愤造武当山
秀大师疑情冰泮。
思养圣胎。
遂辞往蒲津安峰山。
木食涧饮。
禁足十年。
州牧卫建安国寺迎请居之。
毳侣竞奔。
蔚然繁盛。
牧问曰。
某今日如何。
答曰日从濛汜出。
照树常无影。
来往中条山二十年。
得其道者
不可胜纪。
既示灭。
门人塔于州北之三十里。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巨方唐 647 — 7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7—727 【介绍】: 唐僧。
安州安陆人俗姓曹
幼于安州明福院出家,习《法华》、《维摩》二经。
后依北宗神秀,从侍数年,传其学。
后辞观,居上党寒岭,从者甚众。
郓帅吴文涣请住郓州安国院,传法化徒。
后入五台山,历二十余载,卒于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曹氏
安陆人
弱龄禀朗禅师
隶业于州治之明福院。
始诵法华维摩二经。
受具已。
遍扣南宗。
复造北宗。
秀公所。
秀问曰。
白云散处如何。
曰不昧。
曰到此后如何。
曰正见一华开五叶。
既佩密印。
乃辞之。
上党卜寒岭而居焉。
学徒激扬日至。
郓帅侍中吴文焕慕其风。
遣使迎归府供养。
俄为建安国寺
尝问曰。
今日后如何。
答曰。
地布金沙。
人安宝刹。
吴加敬信。
开元十五年九月三日示寂。
于所居寺。
寿八十一。
建塔葬全身。
释巨方
姓曹氏
安陆人也弱龄干节立身从师。
禀业于州治明福院朗禅师
而听诵法华维摩二经。
功毕受具。
讲述南宗论数席。
即拂衣而起。
禅会必参。
后造北宗秀公所锐精稽考。
一见默许之。
秀问曰。
白云散处如何。
曰不昧也。
又。
问。
到此间后如何。
曰正见一枝生五叶。
秀颔之。
数载之间入室侍对。
庶几真道罕有伦儗。
乃辞观方至上党寒岭而居积稔之间学徒数百。
求请无阻。
凡所提唱真妄同源迟速异剂。
得心助道在乎修治。
大较如此。
郓帅吴文涣侍中
钦慕其风遣使请归。
建安国院传法化徒。
尚祖风者不离于席。
顿悟多矣。
郓帅问曰。
今日后如何。
答云。
地布金沙人安宝刹。
吴帅信伏。
因兹一府军民咸加宗仰。
吴氏家无少长。
重若神明。
檀施丰厚。
后于五台山道化。
涉二十馀载入灭。
时告众曰。
吾齿尽于此矣。
言讫长逝。
春秋八十一。
开元十五年九月三日全身入塔云。
河中府安国院释智封
姓吴氏
怀安人也。
中年学道励操谨躬。
行头陀之行。
卯食之后水浆不度齿焉。
于本州清静寺恒法师下落发受具。
综习唯识论。
或人所诘责之以滞于名相。
愤发罢讲。
游行登武当山秀师会。
疑冰解泮。
思养圣胎。
倏辞出蒲津安峰山。
禁足十年。
木食涧饮。
州牧卫文升请归城内建新安国院居之。
因兹奔走毳衣。
蔚然繁盛。
使君问曰。
某今日后如何。
对曰。
日从濛泛出照树全无影。
使君初不喻旨。
拱叶而退。
少选开晓充诎于怀。
来往中条山二十馀年。
俭薄不充。
得其道者不可胜纪。
入灭后门人于州北三十步建塔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玄宗唐 682 — 76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2—767 【介绍】: 唐僧。
永嘉人俗姓吴
初出家于温州永定山宝寿院。
后游学诸方,终至江陵朗禅师而悟法。
后住寿州紫金山。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82—767 俗姓吴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初出家于温州永定山宝寿院。
后游学诸方,至江陵朗禅师而悟法。
后住寿州紫金山。
宋高僧》卷二〇有传。
存诗2首,见乾隆《温州府志》,《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永嘉人也。
蚤年依乡里永定山宝寿寺之常静师出家。
禀具之后。
游学遍诸方。
受法印于江陵朗禅师室中。
复移锡紫金山
结宇以习智观。
且以淑群众。
先是其山多虎暴。
自宗之来。
暴遂绝。
一日方拥徒说法。
忽一老父趋进拜跪如礼。
问为谁岂误耶。
何素未尝交接。
而见敬如此。
其必有说焉。
老父曰。
予前生以罪业。
堕身虎中。
苟非禅师教化。
则愈益啖噬物类。
报地狱矣。
兹幸获遂天趣。
宁不知所自而忘。
忽其致谢哉。
语讫隐去。
大历二年告灭。
春秋八十六。
释玄宗
姓吴氏
永嘉人也。
少时出尘气度宽裕于本部永定山宝寿院。
依常静为师照。
得戒已还诸方游学。
江陵朗禅师门。
若真金之就冶焉。
决了疑贰。
复振锡他行见紫金山悦可自心。
留行禅观。
此山先多虎暴。
或噬行商。
或伤樵子。
避苛政者哭妇堪哀。
卜居哮㘚绝迹。
自迩入山者无惮矣。
一日禅徒拥集。
见一老父趋及座前。
拜跪勤恪。
问。
子何人耶答云。
我本虎也。
在此山中食啖众生。
因大师化此冥回我心得脱业躯。
已生天道故来报谢。
折旋之顷了无所见。
大历二年嘱别门徒溘然化矣。
春秋八十六。
二月入塔。
立碑存焉。
释玄宗
俗姓吴氏
永嘉人也。
少时出尘气度宽裕。
于本部永定山宝寿院。
依常静为师。
既得戒已还诸方游学。
江陵朗禅师门决了疑贰。
复振锡他行。
紫金山悦可自心。
留行禅观。
此山先多虎暴。
或噬行商。
或伤樵子。
卜居哮㘚绝迹。
入山者无惮焉。
一日禅从拥集。
见一老父趋及座前。
拜跪勤恪。
问子何人耶答云。
我本虎也。
在此山中食啖众生。
因大师化此。
冥回我心得脱业躯。
已生天道故来报谢。
折旋之顷了无所见。
大历二年嘱别门徒溘然而化。
春秋八十六。
二月入塔立碑存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无殷五代 ? — 96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0 【介绍】: 五代时僧。
福州人俗姓吴
七岁依雪峰义存出家。
受戒后,游方至筠阳,参九峰道虔,遂为其法嗣。
后住吉州禾山大智院,学徒云集。
南唐李璟召问之,诏居扬州祥光院。
复乞归山,栖止翠岩院。
卒谥法性禅师
禅师名无殷
生吴氏
福州人也。
七龄雪峰存禅师见之。
爱其纯粹。
化其亲令出家。
年二十。
乃剃落受具。
辞游方至九峰虔公
问汝远来何所见。
当由何路。
出生死。
对曰重昏廓辟。
盲者自盲。
笑以手挥之曰。
佛法不如是。
不怿。
请曰。
岂无方便。
曰汝问我。
理前语。
问之。
曰奴见婢慇勤。
于是依止十馀年。
移居石门
亦从之。
殁。
去游庐陵
永新
见东南山奇胜。
乃寻水而往。
有故寺基。
盖文德中。
异僧达奚道场。
遂定居学者云集。
唐后主闻其名。
诏至金陵
问佛法大意。
久之有旨。
延居杨州祥光寺
恳辞归西山
诏住翠岩
又住上蓝寺
赐号澄源禅师
建隆元年庚申二月示有微疾。
三月二日侍者开方丈。
集大众曰。
后来学者。
未识禾山
即今识取。
于是泊然而化。
阅世七十。
夏五十。
谥法性禅师
塔曰妙相。
赞曰。
石霜言。
遍界不曾藏。
而其子闻公。
临化曰。
今日分明说似君。
我敛目时齐听取。
九峰言。
尽乾坤是汝当人自体。
何处安眼耳鼻舌。
而其子殷公临化曰。
后来学者。
未识禾山
即今识取。
予观其父子兄弟。
语言行履。
如形著影出。
声呼谷应。
而近世禅者。
尚伫思。
可悲怜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𮗿光后唐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字登封
姓吴氏
永嘉人
唐左庶子兢之裔孙。
幼辞家。
入陶山寺。
剃䰂受具。
工诗。
善草隶。
陆希声谪宦豫章
往谒之。
得其草法。
五指拨镫诀。
光书自尔益进。
转腕回笔。
尤妙绝。
乃西觐京师
昭宗在御。
诏于榻前挥洒。
赐紫方袍。
后谒华帅王建
奏署广利
自华归里。
吴越王武肃钱氏。
待以客礼。
长兴中
甬东以卒。
太守仰诠素重光。
为治后事。
葬之三年。
复议从阇毗。
及发棺貌不萎仆。
髭发爪甲皆长。
众收烬馀塔焉。
弟子从瑰知琮皆得其墨诀。
有当时士大夫。
吴内翰融罗江东隐等。
所赠歌诗一集。
平生著述一集。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